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科技头条网要闻正文

假货无法证伪消费谈何维权

时间:2020-03-16 17:54:21  阅读:562+ 作者:责任编辑。陈微竹0371

  来源:IT时报

  记者 王昕

  如果你在电子商务平台买到一件疑似假货的商品,此时你会怎么办?

  找电子商务平台投诉?找品牌商家鉴别真伪?又或是向消保委等机构寻求帮助?

  告诉你一个无奈的答案,你很可能在尝试过上面所有方法之后回到原点,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无证伪,无维权。只要无法证明这件商品是假货,那么维权之路将戛然而止,所有的尝试和努力都将无法进行下去。

  这是一个怎样的“电商假货维权”逻辑链条呢?我们试着拿着这件疑似假货去找找上述链条中的所有环节,看看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第一步,找电子商务平台。众所周知,许多电子商务平台都提出了类似“假一罚十”的正品承诺,前提是你得证明自己买到的是假货,电子商务平台通常只会核实对应的商家资质和商品的相关证明标签等,除此之外,对于“真瓶装假酒”之类的售假手法是很难有效鉴别的。所以电商平台大概率会对你说:我们已核实过商家和商品信息了,没有发现售假证据,只要你能提供进一步证据,证明买到了假货,我们肯定会照章赔付。

  于是,整个维权链条中的最关键环节浮出水面——如何自己证明买到的商品是否是假货。必须得说这是一件接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目前,几乎所有奢侈品、服饰品牌等都不提供对商品真伪的鉴别服务,无论是门店还是总部。品牌方的说法是,请到官方指定线下和线上渠道购买,只有那里买到的才是正品。可是偏偏国内又有许多电子商务平台,不在上述官方渠道之列,但却言之凿凿,“正品保障 假一罚十”。前后明显矛盾的说法,消费者应该信谁呢?不知道!

  去年,曾有一位加拿大鹅公司好心又天真的北美雇员通过电子邮件告诉一位中国消费者,你可能买到了非授权商品!不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加拿大鹅和电子商务平台都骑虎难下。而由此掀起的轩然大波,让品牌方更加对鉴别商品真伪一事讳莫如深。

  《IT时报》曾在10几家头部电子商务平台购买过一款标准商品,并试图让品牌方来帮助鉴定真伪,但品牌方权衡再三,还是婉拒了本报记者的请求。品牌方在头部电子商务平台、代理商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也要做一回“和事佬”,谁也不敢得罪。

  品牌方鉴别真伪这条路看来是没戏了。既然品牌方不行,咱们找监管方等渠道行吗?例如消保委、质量监督和检验部门。

  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消保委的天职,消保委会帮助消费者在一定的范围内求证商品真伪等信息,例如质询平台、商家等,但消保委缺乏直接的技术手段,如果你真拿着一个高防奢侈品包包找消保委,这还真是一件难办的事情。而质量监督和检验部门一般也不会受理个人提出的真假或质量鉴别请求。

  2019年,一位消费者为了证明在某电子商务平台购买到的化妆品是假货,专门委托一位化学博士通过我国西部某高校药学检测分析中心出具专业报告,显示该电子商务平台所销售的商品与专柜售卖的相似度不到10%。

  这位消费者表示,自己曾经咨询过重庆地区最权威的官方检测机构之一——市计量检测研究院,该研究院不接受海外商品鉴定真伪的需求,只能检测商品是不是满足国内生产标准。

  更难的是,即便这位消费者费尽周折,也无法保证证据链的完整性和公信力,仍难以铁证如山地扳倒疑似售假的电子商务平台。

  可见,在整个电商假货维权链条中,吊诡的是,消费者就算用尽浑身解数,也难以证明一件问题商品的真伪;而只要无法“证伪”,到头来,维权变成了空谈。

  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线下交易不同,电商购物由于存在整个消费物流链条取证的难度,致使消费者维权难度相较线下消费更高,而且这是自电子商务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改变的事。

  的确,我国头部电商平台在打击假货上下了很大功夫,电子商务平台正慢慢的变干净和可信。作为消费者,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将电商维权的权力交到自己的手里,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也能赋予商品一条更清澈的生产制造链条。

  3·15是消费者权益日,消费维权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力,而对问题商品“证伪”又是消费维权的基础条件,品牌方、电子商务平台、监管机构应该共同建立一种机制,让我们消费者有合理、合法、可行的方式和渠道鉴别商品的真伪。

  3·15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只有3·15,消费者才有足够大的声量,引起全社会的注视。但别让消费维权以声量取胜,请给消费者一个求证真理的机会。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